頡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球氧氣已銳減近半?
首頁    |    最新消息    |    氧氣新知
嚴重地區的含氧量已近臨界點
人類的健康與生存,精神與活力,與我們每分每秒不斷吸入的氧氣息息相關。
西班牙《起義報》報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促使人們為扭轉全球變暖的態勢而展開行動,但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人關注正逐漸下降的大氣含氧量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伯納(Robert Bona)通過對附著在化石樹上的琥珀中包含的氣泡進行化學分析,對史前時代的大氣氧含量進行了研究。
他指出,人類在1萬年前呼吸的空氣的含氧量要比現在高得多。 而亂砍濫伐和荒漠化正在迅速加快氧氣的損耗。
研究表明,越往前追溯,地球大氣含氧量就越高。 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同史前大氣平均含氧量在30%-35%之間。
然而,現在地球大氣的氧氣含量只有20.93%。
倘若在沒有冷暖氣而門窗緊閉的室內,氧氣的含量可以下降到17%-19%。 然而在一些污染嚴重、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和工業園區內,大氣含氧量甚至可能更低。
在生物學而言,為了健康地生存,人體需要呼吸的空氣至少需要15%的氧氣含量。
假如低於此數位元,人們可能需要定時進入高壓氧艙,以增加血氧的濃度。 更嚴重的話,則會影響生存。
事實上,在一些城市、地區,所謂「吸氧」、「氧療」保健法已經悄然興起,明星中更不在小數。 甚至堪稱「常青樹」,年近六旬還能在舞臺上跳著各種高難動作的明星麥當娜,也披露她保持青春的秘訣是經常吸氧。 她認為,經常吸氧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還使人精力十足,「你只需躺下來10分鐘,一邊休息一邊吸氧,一會兒就會感覺原來的疲勞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效果真的很棒。 」
值得深思的是,當有錢人已然熱衷於「吸氧」的時候,那是否意味著,地球上的氧氣危機已經顯現?


地球雨林與森林銳減對生態的影響
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FAO)的《2010年全球性森林資源評估》(2010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FRA)報告指出,世界森林總面積略超過40億公頃,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1%,當中僅有 36%是原生林。 然而全球森林每年以淨減少520萬公頃(相當於1.5個臺灣本島面積)的速度消失中,其中絕大部分是珍貴的原始森林。
在過去一萬年流失的世界森林當中,有一半是在過去80年中毀壞的,而這80年中對世界森林的毀壞又有一半是發生在過去30年之中。
根據FA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共同調查,由於人類砍伐,截止1980年代末,對於地球生態來說異常珍稀的熱帶雨林面積已不足1900萬平方公里,比以前縮減超過一半,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約7%。
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估計,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 FAO《2011年世界資源狀況》也指出,每分鐘森林消失的面積相當於5個足球場那麼大。 按照這個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森林。
雨林與森林的消失,除了顯而易見的地球大氣危機外,氣候乃至土地也會緊隨著惡化。


乾旱——例如專家預計隨著亞馬遜森林進一步遭到破壞,印度和中美洲降水量會有所減少;在作物生長季節,美國和巴西的一些產糧區也面臨著降水減少的不利局面。
而事實上,美國中西部過去14年已有大約11年陷於乾旱,範圍涵蓋加州、內華達、新墨西哥、亞利桑納、德州、奧克拉荷馬等多個州,影響超過6400萬人。
美國加州奧羅維爾湖隨著持續的旱情,湖泊和水庫水位持續下降,已經處於歷史低點,幾近乾涸;而另一個沙斯塔湖(Shasta Lake)水位也已下降至歷史平均水準以下65%。
加州奧羅維爾湖,幾近乾涸。
乾旱影響下的加州沙斯塔湖,一群遊艇在湖面上行進。 湖泊和水庫水位持續下降,已經處於歷史低點。
內華達州的洪堡河Rye Path水壩,自2014年初就已經沒有水。 目前,內華達州81%的地區處於乾旱狀態。
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農業和資源經濟學專家理查·霍維特指出,缺水已經使加州43萬英畝(1英畝約合0.4公頃)農田荒置,相當於全州農業用地面積的5%,造成1.7萬人失業。
2015 年年初,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專家主持的研究首次預測未來的極度乾旱,認為美國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有八成以上機率在本世紀稍後會出現持續35年以上的大幹旱,西南部供水也會比現在更緊張。

沙塵暴——而與此相對的是,沙漠化卻以每年三十公里的速度擴展中;沙塵暴因此而越來越厲害。 看過科幻片《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的讀者,可能對於電影中未來世界沙塵暴的巨大災害仍心有餘悸,然事實上,美國世界觀察所前所長萊斯特布朗在他的新著《生態經濟》中引用的材料說,2001年4月,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實驗室報告說, 來自中國北部的沙塵暴已經到達北美,「從加拿大到亞利桑那州都蒙上一層塵土」。
2015 年7月28日,發生于內蒙古的一次沙塵暴
布朗認為,乾旱只是把「環境退化的情況顯示出來」,問題在於「過度放牧和過度耕種」。 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報告估計,世界超過1/4的人口已受到土地退化的影響。

生物滅種——當蘊含了豐富物種的雨林被迫快速消失時,許多生物也正面臨失去家園和滅種的危機——生物正急速瀕臨滅種。 因大量畜牧,不斷地破壞環境,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種生物瀕臨滅種(FAO估算,每一天,消失的森林動物和植物物種都多達100種)!
聯合國及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明確指出:肉食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兇,而且也對地球造成無數的負面影響。 地球的生態平衡維持了40億年,卻在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的兩百年間遭到嚴重的破壞。


海洋釋氧同樣遭到破壞
地球釋氧系統中,除了陸地植被,還有海洋植物。 然而海洋的狀況也同樣不容樂觀。 美國宇航局報告稱,目前北太平洋上能夠釋放氧氣的浮游植物的數量比上世紀80年代減少了30%,這種變化在短短30年中是巨大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1996年的資料顯示,畜牧業是最大宗的營養物污染源,造成毒藻叢生、耗盡氧氣,形成無法支援海洋生物生長的死亡海域。 單單美國的牛、豬和家禽養殖業製造14億噸動物排泄物,是全球人類排泄物的130倍。 這些糞肥是地下水污染和大氣暖化的主因。 單單在美國沿海一帶,糞肥和其它作物肥料的徑流約形成230處缺乏氧氣的死亡海域。
巴西羅德里戈湖,據當地媒體報導,由於污染導致缺氧,成千上萬的魚窒息死亡。
此外,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也證實,全球海洋中分佈著400多個污染極其嚴重的區域,包括150個巨大的「死亡區」。 蔓延的糞肥、農用化肥、生活污水、工業垃圾等污染物等大大降低了這些海域的含氧量,使得其中大部分或所有海洋生物都無法繼續生存。
舉例來說,動物養殖場徑流在墨西哥灣造成世上最大的死亡海域之一,目前面積已達8,000平方英里。 2010年2月,巴西羅德里戈湖(Rodrigo de Freitas Lagoon)爆發160,000斤魚類窒息死亡的事件。